Talking Taiwan

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

談台灣的九份風箏博物館

今日看到一本藝遊手冊「大台北之文化誌」,是由台北市與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共同合作於2006年出版,介紹了台北縣、市的文化景點,共收集介紹110個文化旅遊景點,本文標題之九份風箏博物館,見該書第106頁,雖然不是那麼有名氣,但是也已經不能說是「名不見經傳」,至少已經有為這個博物館立傳了,個人也很高興樂見政府單位有這樣的宣揚本土在地文化之做法。

之所以要探討此主題,並不在宣傳此景點,而是看到本書對此博物館介紹,有感而發的思考。該書文中介紹:「風箏是中國最古老的童玩,其結合物理原理、工藝設計、體育運動於一身,是人類文明中第一個飛上天的物品。」

固然風箏是中國的童玩,應是隨著漢人移民到台灣,而引進台灣也發展出台灣風箏的特色,本文要談的重點在:該書有關風箏的介紹,應該要以台灣觀點來看待。前文曾探討台灣為移民國家的理念,風箏到了台灣自然也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本土化特色。 

若再看,漢人文化或泛稱中國文化確實於不同時期、以不同方式注入台灣,深入台灣社會,以台灣為移民國家的理念來說,就這本藝遊手冊為例,當然是要以台灣為主體的觀點,對風箏的發展做介紹。 

事實上,有太多的風俗、文物確實是源自中國,然而移植進入台灣之後,有的也自行發展出台灣獨有的特色,例如:最近正夯的電音三太子,就是典型的例子,還有諸如布袋戲、歌仔戲、甚至京劇等,都是在台灣另外生根,而且有其獨特的發展,在溯本追源來說,自然是源自中國,但是都在台灣發展成台灣文化的一部份。 

再以武術而言,如果我們的教育與知識來源的認知沒有錯,大家都知道,日本的柔道、合氣道、空手道,或是韓國的跆拳道,很可能都是源自中國武術,但是經過數百年的焠鍊,在日、韓都各自發展成他們兩國引以為傲的國家體育項目,這就是「移化精蕪」的基本理念。

當我們在談台灣的主體性,諸如前述的風箏、布袋戲、乃至於武術,都可由「移化精蕪」的理念,發展成台灣固有的、傳統的文化象徵。本文要呼籲與闡述的理念是,台灣文化的各項內涵,不論是源自哪裡?不論是何時移入台灣?不論是何種文物或文化內涵?當以台灣為移民國家的理念來論述,當以台灣為主體國家的出發點,也就是發展台灣的自我文化認同的「移化精蕪」。

 在過去,以台灣為中華民國的中原思想體系,這種以中國觀點的思想下,自然不可能發展出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論述,因此本文提出:應以台灣是移民國家為觀點的文化論述。在風箏博物館的介紹,應該修改為:「風箏是中國最古老的童玩,在十六世紀()隨著大量的漢人移民而引進台灣,風箏在台灣發展了獨特的風箏面貌」。

事實上,台灣有太多的文化內涵,都應該隨著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的主體面向,發展建構以台灣立國為本之文化論述觀點與理念!國人可以思考一個例子,那就是美國,現在熟知的美國文化除了印地安文化之外,哪一項不是由歐洲、非洲、亞洲各國所輸入而形成其國家的主體文化,這就是「移化精蕪」的最佳寫照。

期許台灣、台灣人民、台灣社會大眾,能夠共同建構屬於我們自己「台灣文化」的歷史觀、主體觀與價值觀,以「台灣是個移民國家」的立國精神,來建立我們自己的國家────台灣!

天佑台灣!

10/17/2010

相關連結:談台灣為「移民國家」談台灣文化談台灣歷史觀談台灣認同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

free counters